市级层面进行垃圾分类的顶层设计、印发分类指引、建立分类模式后,区、街将如何联动?围绕深圳垃圾分类路径,各区及职能部门主要着力搭建9大生活垃圾分类收运和处理体系、平台,组织街道发动居民参与垃圾分类。
作为垃圾分类走在全市前列的区,南山区已经逐一建立起完善的九大类垃圾分流体系,形成垃圾分类全链条收运处理平台,且包括其他垃圾在内,南山辖区内的每一类垃圾不出区都能得到分门别类的处置,全区近三成垃圾被分类回收利用,超过全市平均水平。
九大类垃圾分流体系和全链条收运处理平台的建成和良好运行,也回应了分类后的垃圾去哪、垃圾是否分类收运等这些居民关心的大疑惑。
清理杂乱地建环境生态园 集中分拣处理分类垃圾
在塘朗山西北侧,这里有一处占地20万平方米的地方,步入园区,草木葱茏,不看指示牌还以为是一处办公场所,而这里却是南山区打造的垃圾分类环境生态园。说到垃圾处理基地,很多人想象中是乱糟糟,这里也打破想象,干净整洁,井然有序。
“对应深圳垃圾分类的9大分流体系,南山区有六大类垃圾的分拣处理基地都设在这里。”南山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这六大类分别是玻金塑纸分拣基地、废电池废灯管暂存基地、果蔬垃圾处理基地、厨余垃圾处理基地、废旧家具处理基地以及年花年桔回植基地。
据了解,全市各区在建设九大分流处理末端的时候,普遍存在各分流处理末端分散在全区不同位置的问题,甚至找不到处理末端,垃脚踏垃圾回收箱,需跨区协同处理,这样既不利于垃圾溯源,也不利于全链条监管,更不利于对外参观和展示,极大降低了居民对垃圾分类的信任感、获得感和认同感。去年,南山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提出了针对分流处理末端的问题,对各分流处理末端进行整合,并在辖区内进行多考证选址。最终选址在塘朗山郊野公园西北侧,原平山垃圾填埋场作为南山区垃圾分类一体化暂存处理基地。
选址后,候车亭厂家,南山区提出结合环境综合整治打造塘朗山垃圾分类环境生态园,建设园林式、花园式一体化处理末端基地的想法。经过三个月的努力,将原来多个非法占据场地的停车场、修理厂、废旧物品堆放场赶走并将场地清理干净,将年花年桔回植、废旧家具、玻金塑纸、果蔬垃圾、厨余垃圾、废旧电池及灯管分拣(处理)六大分流体系纳入一体化处理基地建设,逐步打造出深圳市首个园林式、花园式一体化的垃圾分类环境生态园。
下一步,南山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还考虑将绿化垃圾处理基地也纳入园区的一体化处理末端基地建设中来,一步一步地将所有分流末端进行整合,建成一个可以向全市乃至全国推广的垃圾分类处理基地。
这样一来,南山区实现了垃圾分类终端处置相对集中。既集约利用空间,方便统一管理,又可以让各处理基地相互激励相互促进,还方便对外开展垃圾分类相关的宣传教育及展示,优势明显。
全区垃圾“自产自销” 每类垃圾不出区都能得到分拣处理
紧跟市里步伐,南山区逐一建立起完善的九大类垃圾分流体系,分别涉及玻金塑纸、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废旧家具、废旧织物、年花年桔、绿化垃圾、果蔬垃圾、餐厨垃圾。虽然塘朗山垃圾分类环境生态园分拣处理六大类垃圾,其他三大类分流垃圾由于客观原因未能整合在生态园内,但南山区分别在其他地方建立了专门的回收处理基地。这意味着南山辖区内逐步完善了九大分流末端分拣(处理)基地,让每类垃圾不出区都能得到初步的分拣处理,且各流程运转顺畅。
据统计,南山区日均产生2700吨生活垃圾,通过分类回收以及社会资源化回收,日均实现减量600吨,回收利用率达到29.4%,接近垃圾总量的三成,超过全市平均水平。若采用填埋方式,这些减量的垃圾每年要占用大量的土地资源。每天除去分流减量的垃圾,剩下的其他垃圾2100吨,南山区实现了全量焚烧,可谓全区垃圾“自产自销”。
年花年桔
移植栽培美化环境
在塘朗山垃圾分类环境生态园,一处绿地上,一排排绿植生长良好。走进一看,有的上面结了小桔子,原来这些都是回植的年花年桔。而用于种植废弃年花年桔的是一处已经封场的垃圾填埋场。此处位于塘朗山垃圾分类环境生态园内,占地200多亩。今年,南山区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局把这个地方用于年花年桔的回植,共种植了20亩约5000株年花年桔。同时,引进先进的滴灌技术,保证年花年桔的存活率。这样既促进了年花年桔处理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又美化了生态园的环境,一举两得。